源遠流長、縱橫千年的華夏古國,婚禮儀俗也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文化底蘊。作為中國人,你知道中國古代婚嫁風俗是怎麼樣的嗎?下面,就為你作詳細的介紹。
一、三書六禮
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
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征(過大禮)時用。
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納采: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媒,謂之納采,今稱“提親”。
問名: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時辰,以1、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
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謂之納吉,今稱“過文定”或“小定”。
納征: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謂納征,今稱“過大禮”。
請期:由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謂之請期,又稱“乞日”,今稱“擇日”。
親迎: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謂之親迎。
安床:擇定良辰吉日,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佬將新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婆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撒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及紅包。安床後任何人皆不得進入新房及觸碰新床,直至結婚當晚新人進房為止。
二、新娘禮服
顏色:中國人的婚禮離不開大紅色,習慣以鮮豔的顏色來烘托氣氛。因此,歷朝女式婚服顏色為大紅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慶,襯托新人,預示未來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
樣式: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裡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佈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裡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
20世紀初,傳統的中式婚禮服還是長袍馬褂和鳳冠霞帔。鳳冠霞帔原屬清代誥命夫人的規定著裝,是權勢和地位的象徵,對普通平民百姓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為其上佈滿了珠寶錦繡,容雍華美至極,表達了民間對權貴的仰慕,因而逐漸演變成豪門閏秀的婚禮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時,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紅襖裙,外加大紅蓋頭和繡花鞋,並用大紅花轎抬進婆家門。講究的就是個“紅”字。
頭飾:一般新娘在婚禮當天高挽髮髻,區別於未婚女子。
紅頭蓋:新娘子在婚禮當天以紅色頭蓋蒙面,象徵著童貞、年輕、純潔。婚禮後由新郎親手揭開。
三、中國的婚紗歷史
我國婚紗禮服行業起步比較晚,國人真正開始接觸白色婚紗還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在此之前一直秉承紅色鳳冠霞帔的傳統將近3 000年之久。面對改革開放帶來的外來文化的強烈衝擊,婚紗變成了婚禮服飾的代名詞。
但凡是讀童話書長大的女孩,誰不曾幻想自己就是童話故事裡的公主,穿著華美的禮服與王子翩翩起舞,然後以一個完美的婚禮作為整個童話的美麗結尾。而婚紗實現了女孩們兒時那最美麗的公主夢。
由於經濟條件的制約,20世紀80年代的人們還沒有形成婚紗的消費觀念,社會的意識滯後,以至於當時青年人對婚紗的強烈渴望以及追逐新時尚的美好願望不能被完全滿足。最早期的中國婚紗禮服樣式死板,且可選擇性狹窄,人們只能遙望電視裡的明星、上流社會的名媛淑女階層。
到後來,通過婚紗禮服企業以及設計師等諸方的共同努力,婚紗的款式風格越來越多樣化。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消費者在對婚紗的選購上存在著盲目性,選擇的往往都不是適合自己的款式。
2001年之前,結婚的新人大多數還是選擇租賃婚紗禮服,而訂制購買禮服尚未在中國形成氣候。據統計,2005年中國有1000萬對新人喜結連理,而其中至少有60%的新娘選擇穿白色婚紗禮服舉行典禮。我們來想像一下,600萬個穿婚紗的新娘,那景象將是多麼壯觀啊。